达利和他的情人 - 南昌酉睦集团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49 > 正文

达利和他的情人

  • 49
  • 2024-11-25 15:56:25
  • 105
摘要: 感情真的可以慢慢培养吗?感情真的可以慢慢培养吗?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虫虫,大仁君小渡君的小弟,很久没有来活跃了,一遇到这种感同...
  1. 感情真的可以慢慢培养吗?

感情真的可以慢慢培养吗?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虫虫,大仁君小渡君的小弟,很久没有来活跃了,一遇到这种感同身受的问题就有点蠢蠢欲动。

真好,坠入了爱河的你。

真烦恼,喜欢的她好像不怎么在意自己。

想知道,到底能不能和她慢慢培养起感情呢?

我明白你的苦恼,甚至来说,有些更多意味的了解。

你肯定会很希望解决到跟她的问题。但在这里面,其实我想一点一点讲一下感情中的一些“秘密”。

【1】 接近会诱发喜欢

达利和他的情人

地理距离很多时候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我们从小到大交往来往最频繁的不是小区大院的街邻就是同窗几载的同学,这样的接触也是一种筛选,能使人们寻求彼此的相似性,感受对方的喜爱,并把自己和他们知觉为一个社会的单元。

莱肯和奥克·特利根(Lykken&Tellegen,1993)做过关于双胞胎是否会喜欢爱上同胞的未婚妻的报告,得到的结果是很少的人有这样的可能。也由此猜测,浪漫爱情更像雏鸭的“印刻”,只要是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会爱上几乎是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且会回报我们感情的人。

这真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显而易见的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似乎就是抢占了先机,感情慢慢培养也似乎有了可能性。

随后,我还想讲更多这样的“好消息”。

对交往的期待可以引发喜欢。达利和伯奇德(Darley&Berscheid,1967)以明尼苏达的女生为被试,像她们提供一些关于另外两位女生的模糊信息,并告诉她们待会儿须与其中的一位密切交谈。然后问她们对那两名女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偏向须与之见面的女生。什么意思呢?对一个人约会的预期也能促进喜欢!(Berscheid&others,1976)

这些现象很有意思,预期的喜欢——期望某人是令人喜欢、容易相处的——能增加与之建立互惠的关系(Knight&Vallacher,1981;Klein&Kunda,1992;Miller&Marks,1982)。

【2】 曝光效应


接近性引发的喜欢,不仅是因为,接近性能产生交往的频繁和预期的喜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陌生又熟悉的词“曝光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出现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引起对方的好感哟~

关于这类有着大量的实验,最早费希纳(Gustav Fechner)就研究过曝光效应,铁钦纳(Edward B. Titchener)也认为人们看到熟悉事物的出现会感到“如沐春风”。再挑一个简单来说,哈蒙—琼斯和艾伦(Harmon-Jones&Allen,2001)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给被试呈现一个女性的面庞,发现随着观看次数的增多,被试的面部(微笑)肌肉变得更加活跃了,曝光效应引发了愉快情感。

仔细想想,我们新认识的人中,有时会有相貌不佳的人。最初,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难看,可是在多次见到此人之后,逐渐就不觉得他难看了,有时甚至会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那实际操作中,如果中意某个女孩,经常在她身边晃悠,或者乘机靠近她对你都是有好处的。如果能一同上课,或者她上班的位置不远,又或者在经常去的地方相遇,这些暴露都能帮助你提高在她心目中的好感。

当然,还有研究说,一开始就厌恶的事物是无法产生曝光的,过度曝光会引起反感。所以曝光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否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反而起了副作用。

我想,这里面的探索还有很多,但这种原始驱动力的吸引是缓慢释放的,随着时间的累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可能由吸引力转化为了爱。

【3】 相似产生喜欢

说到喜欢的产生,相似产生喜欢,是在生活中很容易见的。当某人的态度和你越相似的时候,会越喜欢他,同时,我们很难喜欢一个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恋人和朋友会随着相处的时间的增加,在各种事情的情绪反应和态度上会越来越接近。

“态度一致性”有助于促进维系亲密关系也能够导致同伴高估他们态度的相似性。因为人们有倾向于认为别人与我们拥有同样态度的偏好。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会被那些和我们人格品质有差异、能互补的人吸引么?惊奇的是,这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者的证实。

这一系列的铺垫,我只觉终于到了这一刻,接近性影响我们最初为谁所吸引,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如果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和被喜欢、被接纳的需要,我们还会不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吗?

一个人喜欢他人的程度,可以反过来预测对方喜欢他的程度。(Kenny&Nasby,1980)

告知某些人他们被人喜欢或仰慕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Berscheid&Walster,1978)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与喜欢我们的人建立关系

【4】 具身认知

达利和他的情人

最后,我想说一个比较冷门的,在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理论叫“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说由于大脑的解释机制影响,一个人的生理体验会影响态度、情绪等心理感受。比如说,做出微笑的表情,心里也会真的开心起来;听报告时,主动地上下活动脑袋,做出点头的动作,会倾向于认同和许可的态度。

而这体现在爱情上,就是当你真的在生理上有让你舒服的感觉时,你会对对方也增加好感。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给不同的被试分发了热的和冷的咖啡,然后让他们对某一个对象进行评价。那些拿着热咖啡的人,更容易觉得评价对象的人际方面是温暖亲和的,而拿到冷咖啡的人反之。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异地恋容易让人感到寂寥;而如果两个人在生理上待在一起,会影响心理的亲密度。

所以,你的每一个陪伴,请吃的饭,喝过的茶,走过的路,经历的事,很有可能都会增强对方的好感。

【5】 关于激情之爱

我知道,这里面也有很多人会讲到爱情构成的三角理论,里面或许缺不了激情这一重要要素。但对于问题而言,感情是否能慢慢培养,我其实是持乐观态度。

有的时候,熟悉关系不仅仅会发展为友谊,而且会成为激情之爱。这样的爱情常常是狂喜与焦虑、兴奋与痛苦的混合体。情绪的两因素理论认为,在一个浪漫的情景中,任何刺激(甚至疼痛)造成的唤醒水平都可以被解释为激情。在最完美的感情关系中,最初的浪漫兴奋会逐渐成为更加稳定、更加温情的关系状态,这种关系就被称为伴侣之爱。

最后,小泼一丢丢冷水,希望在这样的感情培养过程中,没有让她遇见唤醒她“一见钟情”的人。

感情,在我看来,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人们从相识开始,就会产生感情。

好的坏的,喜欢的,厌恶的;

通过日后的交往接触,感情会潜移默化的转变。

从最初的泛泛之交,到情同手足,称兄道弟;

从最初的不削一顾,到另眼相看,把酒言欢;

从最初的期满压迫,到坦诚相待,恭敬如宾。

人们的感情从无到有,由少变多,有好变坏,

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流淌,沉淀,积累的。

简单来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两个人相处久了,你不言,我也懂!

感情的本质是什么?

从世间的种种情爱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感情”一词大致可以涵盖激情、爱意、亲密、习惯这四大块内容。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感情是否能够慢慢培养”这一问题时,其实是在讨论激情、爱意、亲密、习惯是否可以慢慢培养?

达利和他的情人

首先我们来看激情。

激情基本上来说是很难培养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内心理想化投射找到现实载体时那一刻的狂喜。

通俗一点说,人为什么会产生激情?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的另一半的“素描”。TA要具备怎样的特质,这些特质会有怎样的表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都有概念。

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潜意识其实在一刻不停地捕捉各种各样的讯息。如果对方的某些特质和表现与我们内心的素描相符时,一种愉悦、急切的心情就会开始慢慢产生。相符的程度越高,我们对这种特质的需要越强烈,其浓度也就越大。

强烈的愉悦感与急切地想要与这个人接近、连结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激情。所以,如果两个人互相之间引发投射的原始素材太少,那么哪怕相处得再久,可能也不会有激情。

达利和他的情人

激情、爱意、亲密、习惯,这四者是按投射的程度依次下降的顺序排列的。

激情主要靠理想化投射的实现而产生,而习惯则主要靠两个人天长日久的相处与磨合产生。TA可以不怎么符合我内心理想化的需要,但我还是可以习惯与TA一起生活。爱意与亲密则介于二者之间。

所以,如果说能够慢慢培养的感情,主要指的是后三者,爱意、亲密与习惯。只要两个人之间没有关键性的三观矛盾与冲突,那么在相处中慢慢都可以产生一定的连结感,即感情。

达利和他的情人

不过,在天长日久的相处中忽然产生激情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如果两个人相处日久后,慢慢开始认识到对方原本潜藏着的性格,或者在相处的过程中,一方或双方人格成长了,内心产生的新的需要正好与对方契合,这时也会忽然产生激情。

所以,激情真是世界上最神秘莫测的事……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达利和他的情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达利和他的情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